中国青田网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
 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万阜乡 > 文化万阜
  最新文章
  叶春勇来万阜乡开展结对帮扶...
  县文物办到万阜乡检查指导夏...
  万阜乡召开“消薄”专题会
  万阜乡干部走村入户开展《反...
  万阜乡柘垟村全力推进“消薄...
  张小华来万阜乡检查医疗、养...
  青田侨报社来万阜乡富塘村开...
  万阜乡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
  高山农业开发基地
  高山蔬菜
  便民服务 +更多
  2017年区级部门收支预算总表
  青田县万阜乡2017年部门预算...
 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...
  浙江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...
  办证程序
  万阜乡办理《再生育证》须知
“千古人豪”刘基与“湖海散人”罗贯中
来源: 佚名    时间:2017年06月28日

    罗贯中(约1330—1400),原名本,别号湖海散人。其名最初见于贾仲明《续录鬼簿》,只有名号,而无贯中之字,也没有详载身世与生卒。这方面是后人经过考证与推理而得出的,如生卒年代就是根据贾仲明记载而来。既然《录鬼簿》未收,而于续编中见之,那么,贾的年龄应大于罗,二人属于忘年交无疑。贾说:1364年一面之后,便不知其所往,于是,人们据此而定,他大约生于1330年,死于1400年,活了70岁左右。与贾仲明相交时期,他还在从事政治活动,而大量著作,《续录鬼簿》中未见,可见,大多都是他后期的著作。传世作品之多,非积数十年之力不办,所以,生卒之年,大体可信可立。

  身世的考证,后人则凿凿有据,因有《罗氏宗谱》在。说他祖籍四川成都,其先罗仲祥,后唐仕青州(今山西清徐县),因故乡水患而定居山西太原之清源(即清徐),卜居城西自马山(今白石沟)之寺沟村。十数代后,其父罗锦生,生有六子,贯中行二。罗家世代仕宦,诗礼传家,为怀念祖籍,后嗣一脉相沿进行木本水源之教,这一点也极有意思,和罗贯中命名很有关系,罗本之名应缘于此。世人认为罗贯中就是贾仲明所说的罗本,是有道理的。《中庸》云: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。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。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。可见是密切相关的。据贾仲明所录,说罗本博洽经史,有帝王气象,诗词歌赋无所不能。而嘉靖间的王圻,在其巨著《稗史汇编》中,也说罗贯中志在图王,那么罗本,字贯中,不正是想成为致中和,天地位焉,万物育焉的王者吗!

  其次,罗贯中确是多才多艺,后来不仅写了大量历史小说,还会写杂剧《宋太祖龙虎风云会》,不会吹弹拉唱,文武昆乱不挡是写不出戏曲来的。还有一点颇饶兴味,罗贯中的武功可能也不错,且看他的武侠言情小说《粉妆楼》,描述主人翁罗昆与柏玉霜的故事,情节离奇而哀婉,凄美而悲壮,是英雄救美人故事的传统和先导。这罗昆侠义心肠,排行也是老二,其兄为罗灿,此书难道不可以看作是罗贯中的自我写照吗!由于罗本身世扑朔迷离,名与字合为一人,以前也颇受质疑,所以这里不厌其详,在进入正题之前,先将这位伟大的作家,考论一下,在罗贯中研究上,起个抛针引线的作用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足踢胡床 招降胡祝

  近有电视剧编派罗贯中曾在朱元璋麾下任职,这不仅没有史实依据,而且连艺术的真实也不要了。试想,朱元璋的人才观是为我所用,助我成事。不为我用,必助他人与我为敌,杀无赦。罗贯中志在图王,自己没有实力,必须借他人之力,朱元璋岂是他人借力之工具!

  裨史称罗贯中曾入张士诚幕府,这倒也许可能。一、张士诚据平江富庶之地,具有王业条件,罗贯中往投,不过觑其虚实,伺机便宜行事。二、戴不凡先生谓施耐庵投在张士诚幕中,从施罗合刻《水浒传》来看,一个山西人,一个钱塘人,如无同事过从缘遇,共撰小说是不可能的。但明人田汝成所著《西湖游览志余》却说罗是南宋时人,《水浒》是其一人所著,由此看来,从明初到明末对罗贯中生平都没有确切掌握史料,难怪后人乱猜乱想。不过贾仲明的记录是绝对可靠的,至于后来为什么又从罗本演变为罗贯中,这里就不能不涉及元末农民起义,群雄兼併的局面了。

  有志图王的罗贯中,年轻气盛,政治进取心肯定极强。但在1361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后,陈友谅败死,不久,张定边率其子陈理投降朱元璋,天下大势已在朱的掌握之中。罗贯中意欲争霸逐鹿的梦想肯定无望,而不得不退出政治舞台,遁隐山林,更谈不上为朱元璋所用,屈居下僚了。就如虬髯客见李世民帝业胜券在握而不得不远走高丽异国他乡。贾仲明说1364年与罗本一面之后,从此杳无信息,这一时间点非常重要,因为它正是罗贯中人生的转折点。那么,1364年罗贯中遁隐之后,干什么去了呢?

  一、是隐姓埋名,别字贯中,从此罗本就消失在朱元璋与世人的眼中,所以贾仲明才不知其所终。

  二、写小说去了。一个博通经史,学贯天人的杰出人物,政治上的失意必须寻求精神上的补偿,与思想上的寄托,犹如刀枪入库,放马南山一样,改名罗贯中的罗本,惟一可做的就是以笔代刀,寄情山水,玩弄文字游戏了。他曾以帝王自命,却遭出局,那么,正当小说发轫,雅俗共崇之文体兴起时,他就倾其全力,手挥目送,以全力去写一贯追求帝王之争的历史去了。于是乎《隋唐志演义》、《残唐五代史演义》、《三遂平妖传》、《宋太祖龙虎风云会》杂剧、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以及近于自传的武侠小说《粉妆楼》就不断地粉墨登场了,可惜贾仲明和他失去联系,而且高年恐已辞世,没有来得及把它们收进《续录鬼簿》,以致《罗本传略》语焉不详,造成旷代悬念。只有《尺蠖斋》评释《西晋志传通俗演义》序言为我们透露了一丝消息:罗氏生不逢时,才郁而不得展,始作《水浒》,以抒其不平之鸣。可见他从事文学创作是不得已而为之。而其初志,则在取元政而代之,通过所有历史小说无不以反抗腐朽政权为主线,这就是政治与文学相关而不相等,前后半生面目各异的罗贯中。

  在所有的历史小说中,写得最成功的是《三国演义》,它不仅处于中国历史小说与四大古典名著的领军地位,而且被译成10多种外文版本,风靡了全球。为什么《三国》会写得如此成功?一方面,固然得力三国长期纷争,英雄辈出。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,形成了以诸葛亮为首,传唱不衰的群英谱。但是,历史一贯称颂的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统帅地位,为什么却被诸葛亮所替代!而东风不与同郎便,铜雀春深锁二乔又成了诸葛借东风?这是因为:

  二、鄱阳湖之战,给罗贯中的印象太深了,一方面他遭到这场惊天地、泣鬼神的大决战,为朱元璋与刘基所震慑,特别是刘基运筹帷幄、决战决胜,他已无法与朱刘配抗衡而退隐江湖。另方面又因这场决战与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中描写的《赤壁之战》何其相似!于是在撰写《三国演义》时,就把鄱阳湖之战写进了赤壁之战。有了这样现实生活中最为丰富、最为生动的素材,这才使赤壁之战的描写有如神助、妙笔生花而传于不朽。试想,如果抽掉赤壁之战这一巨大的精彩场面,或只能如官渡之战或淝水之战,《三国》的文学地位还能如此之高么!不过这一来,可苦够了刘基。鄱阳湖决战是刘基毕生的华彩阶段,是三不朽功业的核心,它被写进《三国》之后,谁能再写《鄱阳》?即使写得再好,也好不过《赤壁》,明明是罗贯中盗版,反而被人讥为刘基侵权,这桩公案谁都翻不了。毋怪那么多的刘基传奇,电视的、小说的都无法还刘基以应有的高度,结论只能是:刘基不幸,诸葛亮有幸,成就了《三国》的文学地位,罗贯中同样有幸!

  说《赤壁之战》原型来之于《鄱阳湖之战》,10多年前,我就写过《刘基传奇的创作难点》一文。2006年底,北京电视台首席记者峙冰饶有兴味地听了我关于管仲、刘基、张璁等的两小时论述,录像同步进行。2007年春,他把我关于《鄱阳之战》的观点交给中央教育台播放,并制成光盘挂号寄来。教育台主持人播放了我这一段录像,作了简短评论,认为我的观点还有待研讨。我是个执拗的人,如果没有新论,至今我还坚持自己的观点。具体分析,限于篇幅,不想在此重复。只是提请刘基研究者,把鄱阳湖之战的很多情节和赤壁之战细细从头至尾比照一下,如:

  1、陈友谅弑主自立,僭号汉,视曹操权倾汉室,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何如?

  2、陈友谅领军80万,沿江而下,征讨朱元璋,这与曹操83万大军征孙刘有何差别?

  3、陈友谅兵多将广,战舰巨大,朱元璋兵寡船小,与曹吴形势是否相似?

  4、朱元璋战前征求臣下意见,大多主张或降或逃,惟刘基主战,与诸葛亮出战群儒如出一辙,是否偶然巧合。

  5、康茂才诈降,比之黄盖如何?

  6、鄱阳湖老君庙一带湖底有竹钉,船底触之难行,与庞统连环计颇有相通之处,加工一下,翻个版,曲虽异而工则同。

  7、秋冬之交,刘基乘东风烧毁陈友谅粮船,陈氏大军进驻鄱阳湖断了供给,岂不造成大乱,这与欲破曹公,须用火攻。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诸葛亮借东风火攻曹军的精彩大段,难不成全凭臆想,无中生有吗?《鄱阳》现成版本,罗贯中岂有不愿借用之理?

  8、含鄱口一战,全凭地势与声势,彻底击溃陈友谅,陈在败军中被流矢射死,这情节加工一下,不就成了华容道吗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  

运筹帷幄 用兵如神

  我为刘基写过这么一副楹联:三不朽,诸葛憾难一统;两文成,张良惜逊千篇。李青葆先生一眼看出说这是用的排除法。经他一点,比我原先用的反衬法又高了一层,更加明白。三不朽立德、立言、立功,刘基助朱元璋统一全国,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。诸葛亮助刘备三分立国,造成鼎立长期混战局面,最终没能达到统一目的,在立功上不及刘基三不朽,缺一;张良谥文成,与刘基相同,故称两文成。张良立德立功助刘邦统一天下,但是缺少著作,立言不及刘基,三不朽同样缺了一,三个智慧化身的人物,一个功不及,一个言不够,那么三不朽自非刘基莫属,这就叫做排除法。像诸葛亮、张良都够不上三不朽,遑论其他。有人批评把刘基拔高了,但这是事实,是符合历史的客观结论。刘基三不朽地位是不可动摇的。不过,任是如此,刘基在历史上的声名还是及不上诸葛,究其原因,是文学修改了历史。请看:

  1、历史记载,赤壁之战主帅是周瑜《三国志》这么写,《资治通鉴》这么写,连苏东坡也这么说故垒西边,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……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,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,可是一到罗贯中笔下,周瑜就变成了诸葛亮。而且不止于此,整部《三国演义》,80年三分之争,莫不以诸葛亮为主线,读者目光,自始至终都绕着这一主轴在转,为他鼓,为他呼,为他歌,为他哭,文学的感染力量实在太强了。大概罗贯中图王之志,很想有诸葛亮这样的人物辅佐,政治梦想破灭后,全部心情只有借塑造诸葛亮这个文学典型来寄托,来慰藉了。罗贯中这样的文坛巨擘,刘基之后未见,这是诸葛亮有幸!

  除此之外,历史天空还有一颗巨星早就照亮了诸葛孔明,那是诗圣杜甫。诸葛大名垂宇宙,宗臣遗像肃清高。三分割据纡筹策,万古云霄一羽毛。伯仲之间见伊吕,指挥若定失萧曹。运移汉祚终难复,志决身歼军务劳(《咏史》之五);蜀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空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,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(《蜀相》);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。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吞吴(《八阵图》)。还有以七律著称,足以比肩杜甫的小李杜之一,天才诗人李商隐也说:猿鸟犹疑畏简书,风云长为护储胥。徒令上将挥神笔,终见降王走传车。管乐有才终不忝,关张无命复何如。他年锦里还祠庙,梁父吟成恨有余。(《筹笔驿》),从这些诗中看出诗人对诸葛评价之高,又是伊吕,又是萧曹,又是管乐,古代帝师王位命世之才都加到诸葛身上。其次是为小说创作,提供了不少素材三顾茅庐两朝开济八阵图梁父吟等等。再次是语言之精妙,句句皆成千古绝唱:万古云宵一羽毛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刘基之后别说杜甫,就是李商隐也找不到,充其量,刘基庙一方匾额《万古云宵》也出自杜甫《咏史》。刘基成功了,却比诸葛亮死得惨,而身后635年,文学史上至今没有一人能出杜(甫)李(商隐)苏(东坡)罗(贯中)之右,也正是诸葛亮的壮志难酬,遇上了杜甫被安史之乱逼到四川,李商隐怀在不遇,屈居四川幕府,才借诸葛抒情言志,一抒胸中块垒,是所谓江山不幸诗人幸,成就了诸葛也成就了杜李入蜀之绝唱。

  现在,我们不妨闭目静思,同处长江中下游的两次大决战,仿佛是一个模具里出来的部件,只要把几百里水路挪动一下就是。生活是创作的源泉,我敢拍掌盟誓,没有鄱阳一役,罗贯中要把赤壁一役写到这么出神入化地步是不可能的。不过,话说回来,不管刘基也好,诸葛亮也罢,他们都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,拔高了诸葛亮并不意味着对刘基的贬低。一切的文学作品,一切的优秀人物,都是属于民族的,属于全体人民的。章太炎先生说刘基是环地球之师,如今,全世界都在研究刘基,全国的、国际的刘基文化研讨会一波接着一波,潮涌涛兴,证明刘基确是环地球之师。我们欣喜地看到,诸葛亮的身后有刘基的影子;刘基的身后,同样有诸葛亮的影子,所以我们要为罗贯中运用鄱阳一役的蓝本,写好赤壁的惊天大绝唱拍手叫好,诸葛与刘基因此相得益彰,而决不可争论座次而较一日之短长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回乡葬母 略定东南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火攻友谅 帝业初成

屏人密语 定策北征

 
 
中共青田县委宣传部主管 青田侨报社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批准文号:浙新办[2006]54号
  联系电话:0578-6512010   传真 0578-6617115   电子邮箱:wanfuxiang@163.com